
徐輝,女,1976年生,實驗小學教師。在其女兒一歲時,丈夫因車禍去世。這突如其來的打擊,讓她承受著萬般痛苦,但面對年邁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,她毅然選擇堅強面對,勇敢的肩負起贍養老人、照顧孩子的責任。再婚后的她,仍時刻牽掛前夫的父母,對待她們勝過自己的父母,二十多年來,每個年三十都在公婆家過,每周都要抽出時間,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。
陪伴中的“孝”
2003年4月27日,徐輝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場“雪”,這場“雪”來的太突然,太猛烈,讓她猝不及防,讓她無法呼吸。丈夫在一次車禍中突然離世,讓整個家庭沉浸在悲痛之中……年僅27歲的徐輝,整天以淚洗面,對生活失去了信心,甚至幾度輕生……可當徐輝看到,一夜之間白了頭發的公公、婆婆,看到早已哭紅眼睛的一歲的女兒,徐輝的心碎了。心想:我有什么權利,放棄生命呢?我不能這樣自私,肩上還有責任和義務,我要替自己和他完成,還沒有完成的責任和義務——贍養老人、照顧孩子。
丈夫去世后的一個周,徐輝又踏上了那三尺講臺.....因為徐輝深深地知道:“苦難并不是獲得別人同情的資本!敝挥兄匦抡酒饋,才能繼續前行,徐輝選擇了堅強......就這樣,徐輝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孩子和公婆……
公公婆婆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,也為了徐輝能減輕負擔……公公婆婆勸徐輝再婚。在公公婆婆的催促下,徐輝邁出了第一步,要想再婚,只有一個條件,那就是找到一個能接納公公、婆婆的人。2004年10月,徐輝再婚,她和丈夫一起履行著自己的諾言,一起照顧著老人和孩子……開啟了孝敬老人的新篇章。
俗話說得好,陪伴是最好的愛。對于夫妻是這樣,對于子女是這樣,對于父母也是如此。女兒是公公婆婆心靈慰藉的最好妙方。于是,徐輝就做了歌詞中最簡單的,在平日里,她每個周末必定抽出時間,領著孩子回家看看雙方的父母;公公婆婆已改往日的愁眉不展,更多的是感動和幸福。二十年如一日,風雨無阻,雷打不動。每逢過年過節,徐輝和丈夫一定會相聚在公公婆婆(前夫爸媽)家里。尤其是過年,為了能讓公公婆婆心靈得到慰藉,徐輝從結婚的第一年開始,大年三十都在公公婆婆(前夫爸媽)那里過,初一再回徐輝對象老家。徐輝的做法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。就這樣,過年去哪便成了不成文的規定。不管遇到那個節,徐輝都會像歌詞里說的,帶上笑容,帶上祝愿,陪同愛人;丶铱纯;為老人們做上一桌豐盛的大餐,給老人們添上酒,倒上茶,夾點菜,添上飯;陪他們說說話,聊聊天;為他們刷刷筷子洗洗碗,捶捶背揉揉肩……
看起來多么簡單的事情,但要想做好,做到一個“!弊,絕非如此。這就需要徐輝把父母放在心里,時刻記掛,時刻惦念;只要有時間,只要有空閑,徐輝就一定要回家……
細節中的“孝”
每年父母們過生日,徐輝都會提前為他們選好生日禮物。更幸運的是,兩家的父母,媽媽跟婆婆生日只差兩天,爸爸跟公公的生日是同一個月;這便讓徐輝省了不少腦細胞。每到他們快過生日的時候,徐輝就提前從他們口中套話,看他們最需要什么;實在套不出來的時候,徐輝就揣摩他們的心意,盡量為他們挑選他們心意的禮物。比如:今年給她們買件衣服,明年給她們買點首飾;今年給他們買幾瓶好酒,明年給他們做頓好飯……就這樣一年一年,周而復始。就這樣徐輝成了雙方父母心中那個最細心的人,最懂事的人,最孝順的人,也成了能帶給他們歡笑和幸福的人……
傳承中的“孝”
徐輝從小就是聽著村里人的夸贊,媽媽是個好媳婦,既孝順又能干中長大的。每當跟著大人趕集時,十里八村只要認識徐輝爺爺的,都不忘在徐輝爺爺面前夸贊一番,家里娶了個好兒媳。久而久之,媽媽孝順的名聲就傳開了。媽媽成了徐輝敬佩的人,成了徐輝學習的榜樣。徐輝觀察她的一舉一動,模仿她的一言一行,也學著她的樣子給爺爺奶奶倒水倒茶,縫衣做飯。慢慢的徐輝長大了,孝順不再是一句話,一個舉動,而是成了一種習慣。徐輝從媽媽身上傳承了“孝道”,如今的徐輝,已經為人妻為人母,徐輝想把這家里的傳家寶傳承給徐輝的女兒和兒子。于是,徐輝無論在父母健康或是生病,徐輝都會主動為她們倒水倒茶、噓寒問暖,會為他們添衣加被……
平日里徐輝照顧老人的一舉一動,都影響著兒子和女兒。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。他們現在已經會在爺爺奶奶生病時,照顧他們,會主動給他們拿藥倒水。會在老人們生日時,送上問候和各自用自己積蓄買來的禮物……相信,以后兒子和女兒會做得更好……